北京市再生资源总量巨大。根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以下简称“中再生协会”)多年数据跟踪,北京市生活源与工业源再生资源总回收量约为700万吨/年,其中,生活源再生资源(可回收物+商业+公共机构来源再生资源)约占60%,约为420万吨,人均生活源再生资源回收量约为0.56公斤/天。
北京市垃圾减量空间巨大。据中再生协会测算,混入生活垃圾中或回收渠道不畅的低值可回收物(不含大件家具)约为150万吨,其中,混合塑料包装、外卖餐盒、泡沫以及其他低值塑料约为60万吨,废玻璃约为60万吨,废旧纺织品约为20万吨,其他低值可回收物约为10万吨。
2020年以来,北京市将加强可回收物体系建设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以“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全社会共同参与”为原则,积极推进“全链条、全品类、可追溯可回收物体系建设”,在全市建设近2000个社区生活垃圾分类驿站(可回收物交投点),100多个街道可回收物中转站,15个可回收物分拣中心以及全市统一的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全流程数字化精细化管理系统。
制度先行
为体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是实现垃圾减量、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北京市2016年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职能等多个与城市运行管理相关的职责划转至城市管理委员会,从而为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项工作的协同提供了有利条件,实现了由市城市管理委统一管理的“两网融合”模式,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运行能力。
在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后,市城市管理委2021年连续发布了《关于加强本市可回收物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北京市可回收物指导目录》《北京市可回收物体系建设导则(试行)》以及大件垃圾管理意见、建筑装修垃圾管理办法等多个文件,明确提出“落实用地保障、保障车辆运行、培育龙头企业、开展规范政治”等措施,要求各区政府作为可回收物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鼓励采取特许经营等方式,培育市场龙头企业开展全链条运营。对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的建设标准、设施设备、安全、环保、标识、日常管理作出详细要求,为可回收物体系建设提供了标准依据。
统筹“两网”
构建全品类全链条收运体系
北京市经过多方努力,在统筹再生资源和环卫清运两个网络的管理上,基于超大型城市管理的实际情况,形成从源头交投站点、中转站到分拣中心体系建设的完整链条。
在社区生活垃圾分类驿站设置中要求必须具备可回收物交投功能,在街道设置的可回收物中转站必须承担区域内低值可回收物的暂存和减容功能,目前北京市已完全实现废泡沫塑料在中转站减容的工作,实现了废泡沫塑料由低值到高值的转化。
在末端分拣中心的规划建设中,要求各区政府规划建设永久性符合商务部行业标准《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建设管理规范》的分拣中心,并要求分拣中心的运营企业必须在前端自建或者合作建设全品类回收体系,同时要求分类驿站、中转站可回收物应交售给本区规范的分拣中心,实现了可回收物“分得开、运得快、出得去”的目标。
为了掌握可回收物的回收去向和回收数量,市城市管理委在生活垃圾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系统基础上开发了可回收物全流程管理系统,要求备案的分类驿站、中转站、分拣中心必须将每日回收数据接入管理系统,实现运行情况的实时统计追踪。
为企业提供用地、路权保障
北京市是全国唯一出台文件将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的城市,也是较早明确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用地作为公共设施用地的城市。北京市现有中转站90%以上为街道办事处提供的用地,北京市首个永久性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就是由怀柔区环卫部门为主体投资建设,用地性质为环卫设施用地,采取了政府划拨方式,并列入了2023年北京市重点工程计划。
在市城市管理委备案过的企业运输车辆,只要符合新能源车辆要求,就可以在白天时段进入五环以内开展运营。随着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属性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逐渐由市场属性转化为半公共服务属性,将其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行业的一部分,给予用地和运营保障既符合行业发展规律,也符合城市治理要求。
鼓励多种回收模式
做到应收尽收
对于符合相关布局要求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不予禁限,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开展全链条运营,开展包括上门回收、线上回收、旧货交易、智能回收柜、“两桶一袋”等多种方式回收。
北京的管理接地气,对原来存在的社区回收岗亭和回收人员,实行柔性规范管理,没有“一刀切”清理,同时在管理上也要求做到“统一标识、统一车辆、统一着装、统一衡器、统一服务、统一编号”六统一,并将回收目录公开、回收价格公开、投诉电话公开,确保回收户规范经营。
补短板、强弱项
牵住垃圾减量牛鼻子
低值可回收物、废弃大件家具、装修垃圾的回收利用等一直是垃圾分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北京正在探讨低值可回收物的管理机制,摸清低值可回收物的产业链条、成本构成、价值变化规律以及与再生资源的转化关系,制定科学有效的低值可回收物管理办法。
针对废弃大件家具出台专门管理办法,垃圾分类的主体责任单位物业公司做好前端的分类,社区建立规范临时堆存场地,鼓励由区内可回收物骨干企业承担大件垃圾的收运和拆解处置业务。
在运营机制上,针对装修垃圾取消“按户”或“按面积”收费,明确“按车”“按袋”的收费标准;在资源化利用方面,首座装修垃圾专用资源化处置生产线已经在朝阳区高安屯循环经济产业园投入运营。